扎根于自然乡土教育,让孩子回归人本,走向未来
作者|钱理群,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,祖籍浙江杭州。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,博导,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,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,鲁迅、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。代表作有《心灵的探寻》《与鲁迅相遇》《周作人传》《周作人论》《大小舞台之间——曹禺戏剧新论》《丰富的痛苦——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》等。
乡村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大自然与乡土的环境下,让孩子回归人本,走向未来,这实际上就是在孩子的生命中注入了永恒的因素,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育的永恒性所在。
我的题目是:脚踏大地,仰望星空,有希望。我读到肖诗坚老师的以“立足乡土,敬爱自然,回归人本,走向未来”的乡土教育时,眼睛为之一亮,心也突然明亮了。
我想起了我所熟悉的现代作家沈从文和冯至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乱中,在湘西和昆明郊区的农村里说过的两句话,“要在变动中求不变”,“在一切化为乌有的时代,寻求不能化为乌有的永恒”。这不正是给今天的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吗?要在社会的和历史的大变动中寻求永恒不变的东西,因此突然醒悟到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意义。
肖老师提出的“乡土 自然 人本 未来”不正是我们要寻求的永恒吗?不管世间如何变化莫测,动荡不安,天还是要下雨,植物还是要在乡土里生长,人还是要生儿育女,孩子还要一天天长大,这都是永恒不变的。
在我看来,乡村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大自然与乡土的环境下,让孩子回归人本,走向未来,这实际上就是在孩子的生命中注入了永恒的因素,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育的永恒性所在。而在这方面,乡村教育是具有某种特殊的优势的,我也突然明白自己一生心系教育,最后把注意点转向乡村教育的内在原因。我实际追求的是教育生命,也是自我生命中的永恒。
我今天还要多说几句的是,身处在后疫情时代的历史大变动大动荡中,我们从这样的一种经历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?我们应该怎么办?
在 我看来,肖老师的“立足乡村,敬爱自然,回归人本,走向未来”,就是一个大有启发性的选择,我也因此对自己一直坚守的“脚踏大地,仰望星空”和“做小事情,想大问题”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。所以, 脚踏大地就是扎根于自然乡土教育三大永恒因素,做自己愿意做能够做的小事情,以取得自我生命的根本价值。所以,仰望星空就是想大问题,把目光投向世界与未来,在当下或许是更为重要的。
我们的目光和思考不能局限于中国和自己周围的环境,而要放眼世界和未来。在我看来,和大自然和谐共处,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文明形态要相互借鉴,补充协调,和谐共处。这样的一个更强调多元化的、强调弹性和平衡的未来世界新秩序,或许是我们可以期待的。这或许是我的又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。
最后还要说一点的是,我对肖老师的讲话的特殊兴趣,还在于她所有的农村教育试验地都在贵州,不仅在兴隆田家河,而且正在推广到正安、贞丰等62所学校,参与者有近万名学生。在电话里,肖老师还告诉我,下一步还准备延伸到我原先任教过的安顺。
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,我的一生有两个精神基地,北京大学和贵州安顺。我也想借今天的讲话的机会,向我的安顺朋友和父老乡亲表达我的怀念之情。我衷心的祝福肖老师,祝福参与和组织这次教育论坛的朋友们,以及所有众朋友们快乐幸福。
本文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“教育跨年演讲”中,肖诗坚老师分享"走进大山走过稻田 遇见美好"之后,钱理群教授进行的点评。